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,一位越南人告诉我: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,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,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,防备意识也不够,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“毒打”! 当今电诈横行的世界,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浮出水面:为何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,其国民似乎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猎物? 看了不少不少关于诈骗的新闻,感觉现在的骗术真是越来越离谱了。 去年,全国范围内拦截的电诈资金居然突破了千亿元,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尽管这么多资金被拦截,诈骗案件的数量却比前一年还要多。 骗子手段层出不穷,而且越来越狡猾,让人防不胜防。 现在的骗子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电话诈骗或者短信诈骗,他们竟然开始利用AI技术伪造通缉令,甚至能把你家人的视频做得真假难分,骗得你一时间根本分不清楚是真是假。 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场景,他们几乎都能用高科技手段伪装出来,虚拟的“警察”通话、伪造的法官判决,让人看了心跳加速,差点就信了。 最让人害怕的是,骗子现在专门把目标瞄准大城市,尤其是那些生活节奏快、支付工具普及的地方。 微信和支付宝的转账快捷得几乎让人没有反应时间,骗子通过这些平台骗取的钱一旦转出去,追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 大多数人匆忙操作时,根本来不及仔细确认,几分钟内,骗走的钱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。 这些诈骗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骗子们熟悉社会的快节奏和人们的急躁心理,他们抓住了大城市里人们忙碌的弱点,利用快速的转账和虚拟身份,让受害者在一瞬间失去了理智。 每当看到这些新闻,真是心里发毛,生怕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也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 有越南朋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我们这边几乎没有黑社会和街头暴力。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,但不强,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‘毒打’。” 这番话听似调侃,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长期生活在“无险”环境中的安逸,反而让许多人成了骗子眼中最理想的目标。 有一位越南人曾直言不讳地说:“你们国家太安全了,没有黑社会,也没有暴力,老百姓的防备心根本不足,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们没经历过外面的‘风浪’。” 这句话听上去刺耳,甚至有些不太舒服,但也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——我们的国家确实太安稳了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们几乎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战乱,街头也不再出现枪战,黑社会也早已基本消失不见。 这种长时间的社会稳定,让我们逐渐习惯了生活的安宁,甚至在一些情况下,缺乏了足够的警惕性。 举个简单的例子,晚上十点左右,街头的小摊位仍然热闹,大家三五成群地撸着串聊天,笑声不断;在商场里,我们随意试着衣服,包包随手放在沙发上,根本不用担心丢失。而这些在国内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,放到一些国外的地方,可能就成了风险的隐患。 东南亚的朋友们告诉我,那里的小孩子刚学会走路,家长就会提前教导他们“别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糖果”,“不要和陌生人对视”。 在欧美一些国家,情况更为严峻。 因为枪支泛滥,老百姓出门时几乎会把包抱在胸前,走在街上也会小心翼翼,生怕被抢劫;超市结账时,人们都会紧紧地抓住钱包,几乎不敢松开手。 这些国家的特殊环境,造就了当地人极强的警惕性,而我们这边,经过多年安稳的日子,反而变得越来越放松。 我们早已习惯了“没有战乱,没有暴力”的生活,久而久之,警惕性慢慢消失,防范的意识逐渐减弱。 这种长期的安全感就像温水,缓慢地软化了我们的神经。我们早已不再对周围的风险保持高度警觉,反而觉得这些防备是多余的。 可是,生活的稳定并不意味着永远安全,外部世界的变化时刻提醒我们,警惕心和防备意识,仍然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 最了解中国人的,往往还是中国人自己。许多海外诈身骗窝点的骨干正是同胞,他们深谙国人的家庭观念与熟人社会心理。 他们克隆微信头像混进亲友群,利用大家对刷脸支付的好奇心骗取验证码。 所以一定一定在转账时长个心眼!